記者:劉工,您好,自1998年7月23日入公司至今已有18個年頭了,您如何評價過去的18年?期間,您有哪些收獲和體會?
劉工:我為18年前的選擇倍感慶幸。18年來,在秦總的關心和培養下,在同事的包容和幫助下,工作、學習,進步、成長,讓個性化較強的我走到了今天,在此,深表感謝!
學習是一生的課題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18年來,我始終懷揣使命去學習,2001年前網絡不甚發達,每出差至一地,稍有空閑,我就去“逛”書店,北京王府井、濟南東圖是經常去的,后來多是利用便捷的網絡,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,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;工學相長。我堅持工作中學習,學習中工作,努力在工作的收獲中找到樂趣,工作干好了,自己也進步了。學人之長,補己之短,努力向身邊的人學習,向朋友學習,向技術服務方甚或競爭對手學習,以完善個人的技術不足;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所以知識的學習要先力求專而精,不是一味追求廣且博,選擇性學習,選擇性記憶,在你擅長的領域深入、深入再深入,進而實現突破,成為某方面的行家里手。
團隊合作很重要。至今仍十分清楚地記的,2002年山梨酸一期項目建設時,因個人偏執,與外聘工程師合作極不愉快,為此,秦總專門與我進行了一次語重心長地談話,使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,對我個人的人生成長幫助很大。
記者:劉工,對點擊率愈來愈高的創新,您如何看?公司未來的創新,您是怎么想的?
劉工:單就化工技術來講,我們要落后美、德100年左右,且國際化工巨頭的研發投入遠勝過我們,這是不容否認的。不成熟技術的盲目應用可能會給公司帶來危機,甚或災難,所以,我公司的創新更多是在亮家底基礎上的理性創新,主模式是結合現有產品,消化吸收再創新,改善質量、降低成本,提升公司的綜合競爭力。
記者:劉工,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,在技術團隊建設上,您有哪些想法?
劉工:相對來講,技術人員個性強,正如公司文化所說,要倡導五湖四海,不求全責備,既尊重他們的個性,又加強團隊協作。
技術人員培訓,尤其是新員工,要有耐性,要傾注自己的感情,發自內心地關心他們、幫助他們,多談心,多肯定,多包容,就像18年來秦總培養我們一樣,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,需加強。
記者:劉工,您當下的工作跨生產、項目、技術等多個版塊,點多面廣,而您總能從容主動,對此,您有哪些經驗可分享?
劉工:當下,一個人干點事很難,干成點事更不易,成功的鳳毛麟角,且往往是團隊所為,所以打造優秀團隊首當其沖,具體來說,受秦總影響,事前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,明確路線圖、時間表,細化分工,配套激勵,用好績效,工作中對事不對人,公平公正、一視同仁,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。
記者:劉工,您從一名中專生成長為公司的總工程師,結合您的經歷,對年青技術人員的成長成材有何建議及忠告?
劉工:珍惜當下的平臺。不是每個公司都能為你提供學習和成長機會的,我的成長得益于秦總的信任,得益于公司的大發展,所以各位青年人要心懷感恩,摒棄浮躁,努力工作,這樣,公司發展了,個人也成長了。
要耐得住寂寞。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獲”,技術工作尤其是知識的學習很枯燥,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與體力,付出超乎常人的勞動,只要堅定成功的信念,坐得住冷板凳,就能在技術道路上走得更遠。
要專注并全力投入。既然選擇了,就要專注其中,不要朝三暮四,不要左顧右盼,全身心投入,并持之以恒堅持下去,就一定會有所獲。過去,年輕的我,有時為了一個問題,冥思苦想,吃飯、睡覺、休息也停不下來,甚或腦袋恍惚,直至問題解決,那種收獲的喜悅是幸福的。